江門原來如此精彩!這群青年深入體驗江門文化,發現灣區機遇
江門有「僑鄉」之稱,據統計,有530萬祖籍江門的華僑和華人分佈於港澳台和140多個國家。江門人帶著珍貴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又把世界各地的文化帶回江門,嶺南文化與全球文化在江門的大地上互相碰撞,形成了如今江門獨特的文化。
7月19日至21日,香港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下稱灣區社)舉辦《灣區EASY GO江門產業研學交流團》, 40位香港青年走訪江門文化地點,體驗江門非遺技藝,並到知名港企及創業孵化基地參觀,從文化和創意挖掘大灣區發展機遇!
體驗「看不見」的傳統技藝
「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特點是沒有實物,通常牽涉一些手藝上的傳承,包括技藝、民俗、文化等。今次參加者便體驗了江門非遺─柑普茶製作技藝。
新會陳皮柑被古人形容為「皮甜肉不甜」、「皮貴肉賤」,除可用作調味外,更具有藥用價值。參加者睿濬認為,難得可以親自體驗製作小青柑,從新會陳皮瞭解僑鄉文化,很開心可以把成品帶回家,將僑鄉傳統文化延續到香港。
僑鄉建築─走向世界的「中國名片」
交流團來到開平立園和赤坎古鎮,認識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碉樓。在民國時期,外出經商務工的江門人帶著辛苦積累的財富衣錦還鄉,在當時往往容易招惹到土匪的注意。出於防衛的考慮,大量碉樓拔地而起,採用加厚外牆、小窗戶、射擊孔等設計以抵禦外敵。同時,江門歸僑還把國外的建築工藝體現在碉樓上。在交流團中擔任義工的Jack認為,江門的傳統建築保存完善,當中赤坎古鎮更是把傳統僑鄉建築翻新成為具現代功能的建築,讓他印象深刻。
江門跟香港一樣有許多騎樓,香港青年來到三十三墟街和啓明里,成群的騎樓,讓他們在陌生的城市中感到熟悉的煙火氣息。騎樓是英國殖民者因應東南亞地區炎熱多雨的氣候而建造的建築,後來華僑把這種建築傳入中國,如今香港、海南、廣東等地區都可以看到完整的騎樓建築群。Jack留意到,香港和江門的騎樓建築群同樣有樓底高、採光良好的特色,兩地在這方面的建築文化非常相近。
參觀知名港企及青創基地,了解大灣區機遇
交流團還參觀了李錦記在江門新會設立的生產園區。總部設於香港的李錦記創立於1888年,在全球多地都設有生產基地。參加者旭倫和曦倫從中認識到醬油製作的技術從傳統走向科技創新,亦了解到當地政府對傳統文化創新的重視並給予大量的支持。
香港青年在灣區内地城市創業,創業基地可作為創業的第一站。交流團來到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了解江門的創業政策,以及基地提供的「一條龍」服務,並與進駐基地的非遺創業項目代表黃立強進行交流。參加者Sarah表示,沒有想過非遺文化也能成為創業項目,讓她對創業有新的認識。
三日兩夜的交流團讓這群香港青年深入了解灣區城市的最新發展。本次活動由香港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主辦,獲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和青年發展委員會合辦的「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資助。
未來,灣區社還會舉辦多場精彩的活動,歡迎關注灣區社資訊平台或致電+852 2701 2808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