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跨境警報 香港防控啟動!

7月24日,佛山五區衛生健康局發布情況通報。根據通報內容,佛山全市已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645,均為輕症病例。針對形勢發展,佛山及時統籌醫療資源,指定53家二級及以上醫院作為定點收治醫院,同時將防蚊隔離床位從3696張擴容至7220張,為確診病例提供診療和住院治療服務。

病毒經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為1至12天。香港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強調:「粵港澳三地已啟動傳染病即時通報機制,每日交換資料及防控策略。香港雖維持零本土病例,但暑期外出高峰及蚊媒密度上升,輸入風險不容忽視。」

一、基孔肯雅熱?

1.病徵: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出現紅疹。症狀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持續數日。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2.潛伏期:潛伏期2至12日,通常為3至8日。

3.傳播途徑: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香港並未有發現傳播基孔肯雅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卻屬於本港常見的蚊品種。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人,而叮咬的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在罕有情況下,基孔肯雅病毒也可在嬰兒出生時由母體傳給新生嬰兒。

二、香港防控體系全面啟動

1.社區滅蚊行動:食環署與地區持份者合作強化滅蚊,包括針對街市、熟食中心和小販市場等、單幢樓、街道後巷、大廈公用地方、村屋、建築地盤、空置土地及路旁工地等,清除積水及防蚊;呼籲私人物管公司妥善維修處所,減少蚊子滋生地;雨季開始後定時以超低微量噴灑方式殺滅成蚊。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表示,該署會透過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等工具,監察人口密集地方的白紋伊蚊情況,適時加強滅蚊。

2.口岸篩查:香港特區食物環境衞生署表示,正透過各分區環境衞生辦事處,召開「跨部門地區滅蚊專責小組」會議。除了在社區內,食環署亦會與相關部門在人潮較頻繁的出入境口岸加強滅蚊,防止帶有病毒的蚊透過口岸傳入香港。

3.醫療系統:基孔肯雅熱已是需呈報傳染病,如醫生發現病人有相關病徵,須向衞生署呈報,食環署會到患者曾去過的地方或工作地點,加強滅蚊,一旦有輸入個案,亦可避免二次爆發。

4.高危群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預料,香港會有輸入個案,但未必出現大規模爆發,最重要是做好防蚊工作。市民如從疫區返港,一旦發燒就要看醫生,測試是否有基孔肯雅熱的病毒。他說該病的死亡率低,但市民未有免疫力,確診後可引致皮疹或關節腫痛,若患者本身有長期病患抵抗力較差,病毒或可引致心臟或腦血管病,關節發炎腫痛可持續三個月或更長時間,導致關節提早退化。新生兒、年紀較長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較高。現有證據顯示,曾經感染過基孔肯雅熱病毒的人士對再次感染具有免疫能力。

三、市民防護實務指引

目前沒有預防基孔肯雅熱的疫苗在本港獲註冊。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以及防止蚊子繁殖。

預防被蚊子叮咬

1.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

2.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3.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

4.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如同時使用昆蟲驅避劑及防曬液,應先塗防曬液再塗上昆蟲驅避劑。

外游風險管控須特別注意

避免前往東南亞疫情高發區;歸港後14日內持續防蚊,阻斷潛在隱性傳播。若出現突發高燒、關節對稱性劇痛及皮疹三聯征,應立即前往診所,並主動申報外游史。醫護界提醒,關節疼痛後遺症可能持續數月,康復期應避免過度負重活動。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橙新聞

編輯:Evelyn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