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就醫15年增十倍 跨境醫療融合便利民生
香港大學8月13日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近年曾到內地接受醫療的香港市民達到六成,比2011年前翻逾10倍。研究認為,跨境醫療對於提升香港居民的健康福祉和促進跨境流動有重要意義(尤其是跨境養老)。
受特首政策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香港大學領銜的一支跨學科研究團隊在大灣區開展了香港居民跨境使用內地醫療服務及跨境流動的調查研究。研究發現跨境醫療對於提升香港居民的健康福祉和促進跨境流動有重要意義(尤其是跨境養老),但目前在就醫資訊獲取、服務供給模式、醫療可負擔性、兩地醫療政策合作等方面還存在若干障礙,需在近遠期政策中逐步回應。
研究團隊於2022年5月在香港、深圳和廣州問卷調研了3500名香港居民,並深度訪談了140位香港居民、40名香港/內地醫療專業人士和20名香港/內地政府官員,並組織了9場焦點小組討論。
研究結果
1.近年來,使用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人數逐步增加;且使用過內地醫療後,香港居民對內地醫療服務的認可程度顯著提高。問卷調查顯示,使用過內地醫療的受訪者中,對內地醫療品質表示滿意的受訪者比例從使用前的55%提升至使用後的73%。
2.資訊壁壘是跨境醫療的首要障礙,香港居民對內地醫院類型、醫保體系、醫療收費等的了解程度普遍較低,並因不熟悉而對內地醫療產生抗拒和擔憂。
3.沒使用過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主要擔憂不熟悉就醫流程,其次是醫療費用和不熟悉/找不到合適的醫生;使用過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滿意內地醫療「輪候時間短」,最擔心醫療費用,其次是醫療技術和服務品質。未購買內地醫療保險是醫療費用擔憂的一個重要原因。問卷調查顯示,使用過內地醫療的受訪者中,僅有8%購買了內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5%購買了內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4.在內地逗留的時間較長、能熟練使用普通話、生病後通常會及時就醫、經常使用內地的傳統主流媒體、在內地親朋多、家庭月收入較低的香港居民,更可能使用內地醫療。
5.香港居民在內地多使用急診、內科、骨科、眼科等在香港公立醫療輪候時間長或口腔科、中醫科等私立醫療收費較內地貴的醫療服務。
6.當前大灣區已發展出多種跨境醫療供給模式;但不同模式的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差異顯著。
7.跨境醫療政策框架複雜、涉及多元部門,當前政策對醫療資訊、人力資源、治理框架等關注不足。
8.提升跨境醫療服務能顯著推動香港居民跨境流動,尤其是跨境養老。基於問卷調查資料的多智能體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綜合分析顯示,受訪者的跨境醫療滿意度(五級評分)平均提升一級,其跨境養老意願提升12%。同時,跨境醫療能顯著提升長期服用藥物或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人群的健康福祉。
跨境醫療顯著提升港人健康福祉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何深靜介紹研究發現時指出,2011年之前,使用過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僅占5.9%;2012至2019年,這一比例增至33.5%;2019至2023年,已上升至60%,增長顯著。認可程度方面,對內地醫療品質表示滿意的受訪者比例從使用前的55%,提升至使用後的73%。
數據亦顯示,每當跨境醫療滿意度提高一個等級,香港居民的跨境養老意願會提升12%。調查人員亦認為,跨境醫療能顯著提升長期服藥人群或心理健康較差人群的健康和福祉。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李詠梅表示,以港大深圳醫院為例,近期已有接近兩成的病人來自香港,且這一數字在門診和住院中均呈上升趨勢。她指出,香港病人對港大深圳醫院的滿意率達8至9成。
來源: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速遞、香港大學官網
灣區社成立以來不斷致力於推動跨境安老及醫療服務。
如有查詢歡迎致電
香港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
+852-27012808
+86-020-8551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