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問卷調查:提升青年競爭力及國民身份認同,助力香港「八大中心」發展
(2024年7月20日) 特區政府於2023年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恆常化,愈來愈多香港青年在畢業後選擇到內地灣區城市發展。香港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 (下稱灣區社) 受勞工處委聘,自2023年5月起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提供支援服務,至今服務近1,000人次。為了解香港青年對在大灣區發展的看法,以及是否適應內地生活文化,灣區社於2024年5至7月期間進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網上問卷調查,成功收回301份有效問卷。
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加強個人競爭力
工聯會副會長、大灣區社會服務社總幹事曾志文指出,受訪青年認為參加「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下稱「計劃」) 在收入、個人成長、對内地職場的認識、人脈網絡、事業發展及提升國民身份認同五個方面都有收穫。其中,超過9成 (93%) 受訪者同意「計劃」幫助他們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其次為達到個人成長 (92%) 及加深了對國情及内地職場文化的認識 (92%)。調查結果亦顯示,「計劃」能讓個人競爭力得到提升,受訪者平均給出7.26分 (滿分10分),而超過9成 (92%) 受訪者願意日後繼續留在内地灣區城市發展,可見「計劃」對他們有幫助。
社會普遍關注香港青年會否適應在內地灣區城市工作和生活,調查發現,超過9成 (92%) 受訪的「計劃」參加者能夠適應内地的職場文化或工作氛圍。同時,近乎全部參加調查的青年認同內地灣區城市生活舒適及方便,包括以下各方面:沒有遇上語言問題 (98%)、電子科技帶來生活便利 (96%),交通配套便捷 (95%)、現代化程度比想象中高 (94%)。
調查顯示,在參加「計劃」的受訪者之中,超過8成人 (82%) 目前在職,有近兩成 (12%) 參加者已經離職。在國企或央企任職的參加者不適應職場文化或工作氛圍的比例最高 (23%),而在其他企業工作包括外資企業、民辦企業、港資企業等則佔不足一成 (8%)。可見由於文化不同,香港青年需要協助,讓他們盡快了解及適應內地職場文化。
香港青年初出茅廬便到內地灣區城市工作,除了需要掌握職場文化,生活上也需要支援。超過9成「計劃」參加者 (94%) 希望特區政府或其他機構能協助申請内地生活補助;逾半數 (54%) 參加者期望特區政府能提供職業輔導服務。調查亦顯示,在針對港澳青年推出的優惠政策方面,香港青年不太了解。其中對内地政務不了解的人超過6成 (63%),其次分別為住房 (57%) 及創業 (50%)。
內地和香港薪酬差距大,會否影響香港青年對在內地就業的信心?調查反映,對於是否有信心在完成「計劃」後找到薪酬福利較現時優厚的工作,有過半數 (56%) 參加者表示「不肯定」或「完全沒信心」。不過,調查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同意參加「計劃」在内地灣區城市的工作經驗對事業發展有幫助,包括:有利尋找工作 (68%)、能擴濶人際網絡 (61%)、為未來在内地創業做準備 (61%)。
商務及金融業參加者佔多數,支援服務資訊講座受歡迎
曾志文指出,在灣區社提供的支援服務中,最受歡迎是資訊講座,灣區社舉行的20多場講座共841人次參與,其次是支援熱線,共收到742宗查詢,其中56人需轉介給律師作法律諮詢、25人要轉介接受情緒輔導,而牽涉僱主違規需轉介勞工處的個案共兩宗。至於小組活動亦有339人參加。
根據勞工處資料,2023年「計劃」恆常化後共接獲718份入職通知,入職青年按受僱行業劃分,以商用服務業入職人數最高,共275人 (38.3%),第二是金融業,有184人 (25.6%),排行第三是教育服務業,共39人 (5.4%),其他行業包括進出口貿易、地產業、通訊業等。
出席記者會的香港青年Tin自去年8月起參加「計劃」到深圳科技公司工作,曾經對於需用手機應用程式及小程序辦理內地的政務手續感到迷惘,當時到相關部門查詢,對方也不太熟悉香港人的證件如何處理,幸好及時向灣區社查詢,方能順利辦理各項手續。
而在深圳的銀行工作的Vicky則認為,前線工作讓他可以更了解深圳金融業的發展。他曾經因為不熟悉用手機打車而遲到上班,感到不便,但現在已經適應了使用電子支付,成為生活一部分。當初文化差異也為他帶來衝擊,幸得僱主舉辦內地生活工作坊及員工交流活動,讓他逐適應內地職場文化,還擴闊了人際網絡。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表示,綜合上述調查及數據顯示「計劃」對初入職場的參加者有很大幫忙,但對於不太熟悉內地職場及生活文化的港青來說,加強各方支援可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灣區生活,及早把握灣區發展機遇。因此,灣區社作出以下建議:
- 擴大就業區域至其他省份/地區
現有「計劃」容許機構派駐受聘青年短期到大灣區以外的內地省市工作,政府應增加「計劃」名額,長遠可考慮將「計劃」的就業區域擴展至全國不同省份/地區,為期18個月,進一步助力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大灣區以外省份培養人才;
2. 助力「八大中心」發展
勞工處應積極配合本港「八大中心」發展方向,吸引創新科技、文化藝術、航空航運,以及法律及知識產權等相關機構的僱主,讓各界青年都有機會通過「計劃」同時熟悉內地和香港的法律法規、職場文化及行業發展最新情況,更好融入大灣區;
3. 放寬參加資格
放寬參加者資格到近五年內畢業的大學生,以及將門檻降低至副學士畢業,讓更多香港青年可以從生活中了解內地職場文化、認識國情,更好在內地灣區城市發展;
4. 強化政務服務支援,冀政府多加宣傳
香港人對內地社會及政務事務不熟悉,影響灣區融合發展,冀內地和特區政府多加宣傳,讓港青了解申請「計劃」補助、辦理居住證、換領/申請內地駕駛證等方法,令他們更快融入灣區,感受到港人身份在灣區帶來的便利;
5. 讓持續進修基金過河,增加港青競爭力
灣區城市職場競爭大,推動更多跨境福利政策,有助提升港青競爭力,如透過香港大專院校在內地分校提供職業培訓課程,並允許使用本港持續進修基金,可幫助灣區港青在工餘時進修增值自己,更有把握繼續在內地灣區城市發展;
6. 推動灣區職業認證,認可國際職業資格
特區政府與內地探討為更多行業設立灣區職業認證考試,同時推動更多專業在大灣區免試執業,以及推動更多國際職業資格認可,方便不同行業的港人到灣區就業,並加速融入大灣區,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7. 政府提供職業輔導,助港青適應職場文化
針對性地提供適應内地職場的配套服務,如為港青提供個人就業輔導、舉辦更多實用講座及工作坊等,都可以讓港青深入了解內地企業的工作文化,減少因文化差異帶來的焦慮與不適應。
香港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
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