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重磅發布!《總規》獲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並正式印發

近日,《中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總規》)獲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並正式印發,賦予了中山全新的城市定位,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東承、西接、南聯、北融融入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融灣發展,向灣圖強」是中山新版《總規》的一大特徵,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支撐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與周邊城市在規劃、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領域全面合作。

《總規》提出,構建「三核一軸兩帶雙圈多片區」的國土開發格局,充分展示出中山擁抱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部署。

「三核」即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岐江新城。其中,翠亨新區作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示範區,全面對標深圳前海。在產業方面,橫門島(馬鞍島)片區重點強化科技創新功能,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南朗片區高標準規劃建設主題產業園,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機器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科技型、創新型製造業,對標深圳「20+8」產業集群。

「一軸」即「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軸」,以東西向複合通道為支撐,打造貫通中心城區、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建設東承西接、橫貫市域東西的城市發展主軸,高水平打造深中產業拓展走廊「主動脈」。

「兩帶雙圈」分別是「環灣『東承』城市高質量發展帶」與「沿江『西接』城鎮一體化發展帶」、「『北融』區域產業經濟圈」與 「『南聯』區域優質生活圈」,東承深港、西接江門、南聯珠澳、北融廣佛,全面融入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構建「外聯內通」綜合交通網絡打造大灣區西岸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在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方面,中山新版《總規》同樣展現出融灣發展的特點。《總規》提出,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總目標,高標準規劃建設「外聯內通」的綜合交通網絡,構建「深中半小時、灣區一小時」通行圈為珠江口東西兩岸一體化融合發展提供空間支撐。

航空方面,依託深江鐵路、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廣珠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等區域軌道交通設施銜接周邊機場,形成30-60分鐘出行時空圈。同時完善區域銜接高快速路網及水運航線,與周邊機場多方式接駁。

鐵路方面,以建設大灣區西岸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目標,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為主體的鐵路網絡,推動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30分鐘互達。

航運方面,優化中山至珠江口主要港口的客運航線,使通往深圳、香港、澳門等地的水上聯繫更加便捷。

高快速路網方面,規劃「四縱六橫」高速公路網,實現「東西貫通、南北暢達」。

同時,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軌道交通銜接,積極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研究謀劃城市軌道快線和城市軌道普線。

形成片區式全域城鎮空間構建三級城鎮體系

而在中山城鎮規劃上,《總規》呈現出強化片區統籌的特點。《總規》對中山城鎮體系作了全新的規劃,提出了「1+2+3」全域城鎮空間格局,以及「市域主中心—片區中心—重點鎮」三級城鎮職能結構體系。

「1」即中心城區,包括石岐、東區、西區、南區、五桂山5個街道,以及港口鎮和中山港街道(廣澳高速以西及岐江新城部分);「2」為兩個區域戰略功能區,即火炬開發區與翠亨新區;「3」為三個片區,即西部片區、南部片區與北部片區。

「中心城區+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構成了市域主中心,為全市及周邊地區提供高等級生產與生活服務,集中發展行政辦公、商貿商務、金融保險、科技服務、休閒旅遊、文化創意等功能。

片區中心,即「小欖—古鎮」「坦洲—三鄉」「黃圃—三角」,為各片區及周邊地區提供綜合型生產與生活服務。重點鎮,包括東鳳、南頭、沙溪、橫欄等鎮,着重強化產業升級,提升城鎮服務功能,加強產業發展對城鎮的支撐能力。

各級城鎮依據自身職能劃分為綜合服務型、特色工業型、生態休閒型三類,建設一批以古鎮鎮為代表的產業特色鮮明、產城人文融合、宜業宜居宜遊的特色小城鎮。

綜合來看,接下來的10年時間,中山一方面要擁抱大灣區,積極融入大灣區融合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則要整合內部鎮街,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形成片區式、多中心、網絡化集約型的全域城鎮空間格局。一起共同期待吧!

來源:廣東發布

編輯:Kayu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